English

以“三个代表”思想指导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大力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

李岚清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上强调
2000-12-20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 袁新文 我有话说

本报武汉12月19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今天在武汉召开的第二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上讲话强调,要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认真总结经验,大力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努力完成改革的各项任务。

李岚清指出,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不仅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各行各业改革与发展的行动指南,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指针。在以知识经济为重要特征的新世纪,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的新阶段,只有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更多地培养高水平专门人才,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三个代表”。各级党政领导和各高校的同志们一定要增强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加快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李岚清指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在当前条件下克服高校面临的瓶颈制约,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条根本出路。这些年来,特别是实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一年多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金融机构等的重视和支持下,高校后勤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整体状况有了明显改善,成绩巨大,超过了我们的预期。但从总体上看,后勤设施紧、缺、差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扭转,在地区之间也存在很大差距。这个问题不彻底解决,就难以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紧迫需求。因此,必须全面推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和利用社会力量解决高校后勤问题。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场深刻的变革,抓得越早就越主动。

当前,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对我国新世纪之初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将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各地一定要认真总结经验,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步伐。

李岚清强调,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必须加强政府、高校和包括学校后勤服务实体在内的有关企业之间的相互配合。政府一定要以一个主导的角色出现,该由政府制定的政策措施,政府必须制定;该由政府出面协调的关系,政府必须协调;该由政府解决的矛盾,政府必须解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当好政府的参谋,认真负责地搞好指导协调、组织实施和督促检查;计划、财政、建设、税务、金融等有关部门要一如既往地给予支持和帮助。高校集中的城市在这场改革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要认真落实上级政府制定的优惠政策,尽职尽责地完成好各项任务。同时,政府及其部门要注意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不要代替学校和企业去进行具体操作。要抓紧研究后勤与学校规范分离后,后勤实体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及参与建设的社会团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并制定带有法律、法规性质的有关政策措施。学校要积极主动,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研究和制定切实可行的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具体方案,转变观念,彻底摒弃高校大包大揽办社会的陈旧思想,下决心从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中解放出来,建立起一种新型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李岚清指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务必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大学生公寓和其它相应后勤服务设施的建设,要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和学生家长及本人的承受能力。造价和收费标准一定要适度,在保证质量、坚固耐用、方便学生的前提下,要尽力降低建设成本。从某种程度上说,服务质量升上去,服务价格降下来,不加重学生和学校的经济负担,这是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李岚清要求政府、高校、企业和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形成合力,联手推动,按照规划逐年落实,在建设和管理上实现多样化,积极稳妥地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搞好。

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陈至立、郝建秀、徐荣凯、张保庆、寿嘉华、张佑才、宋春华、郝昭成、廖晓淇和湖北省委书记贾志杰、省长蒋祝平等出席了今天的会议。

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高等学校较集中的部分城市的负责同志及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近百所高校的负责人。在今天的会议上,北京市、天津市和浙江大学的负责同志介绍了各自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经验。

今天上午,李岚清听取了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及校园环境整治情况的汇报,对湖北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的成绩表示充分肯定。在贾志杰、蒋祝平的陪同下,李岚清考察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情况及武汉市高校学生公寓建设情况,了解了学生和教师的学习、生活以及学校在管理体制改革后的学科发展。

18日,李岚清还来到三峡工地,考察了工程建设进展情况,并向建设者们表示慰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